• 采购项目
  • 配套企业库
  • 销量查询
  • 盖世汽车社区
  • 盖世大学堂
  • 盖亚系统
  • 盖世汽车APP
  • 联通
  • urope-Asia Automobile Innovation Forum
  • 2025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
  • 各国产业概览
  • 2025第五届未来汽车AI计算大会
  • 2025第五届汽车芯片产业大会
当前位置:首页 > 晓莺说 > 晓莺说:碳化硅“上车”,功率器件开启新时代
发送
晓莺说:碳化硅“上车”,功率器件开启新时代
盖世汽车 周晓莺赵琼 2025-08-25 07:30:00

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,功率器件的应用场景也从电机控制器拓展至电驱系统、充电模块、能源管理等,决定着车辆的驱动效率、充电速度与续航表现,功率器件的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。此外,为破解续航焦虑、快充痛点与轻量化难题,碳化硅(SiC)作为第三代半导体代表,正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势,开启新能源汽车性能提升与技术创新的新篇章。

随着2018年特斯拉Model 3率先搭载SiC逆变器,功率半导体正式开启从硅基IGBT向第三代半导体SiC的技术跃迁,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,不仅重塑新能源产业链的价值分配,更为智能出行时代注入了新的核心动能。

本期《晓莺说》,我们将一同探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下,功率器件的产品特点、市场发展状况、产业链的基本情况、市场竞争格局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。

从IGBT到SIC,提升整车性能

作为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“神经中枢”,功率半导体被看做是电力电子领域的“CPU”,已深度渗透风电、光伏、储能等领域,其中,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比更是高达40%,成为驱动功率器件增长的核心领域。

在新能源汽车中,功率器件被叫做电动汽车的“电能指挥官”,广泛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、电机控制器、车载充电器以及直流快充桩等关键部件,通过高效、可靠地转换电能,确保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系统、充电系统以及能源管理系统正常工作。

比如,在电驱控制器中,功率半导体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,以驱动电机进行运转;在车载充电系统(OBC)中,则负责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,为电池充电;在DC/DC转换器中,将高压电池的电压转换为适合车内低压电气系统使用的电压,保障车辆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等。

传统硅基IGBT功率器件具有高功率密度、低开关损耗和低导通压降等特性,以碳化硅(SiC)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,具有宽禁带、高击穿电场、高热导率等特性,能承受更高的电压和温度,开关损耗更低,可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,从而提升整体性能,降低整体能耗。

比如,在电驱逆变器方面,与IGBT相比,SiC的开关损耗降低了75%,效率提升3%-5%,体积可缩小至原来的1/10,同时能够支持更高频率的工作。2018年,特斯拉在Model 3主驱逆变器里首次使用碳化硅MOSFET以替代传统硅基IGBT,开启了碳化硅“上车”的序幕。

如今,随着新能源汽车向800V高压平台、全域智能化加速演进,功率半导体正面临从“满足功能”到“性能跃升”的技术重构。在整车电压平台升高后,使用碳化硅(SiC)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,其耐高压、低损耗的特征可显著提升充电效率并降低能耗,满足高压系统对功率器件的性能要求。

晓莺说:碳化硅“上车”,功率器件开启新时代

图片来源:比亚迪

2025年3月17日,在比亚迪e平台技术发布会上,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发布了1500V车规级SiC功率芯片,这是行业首次量产应用的、最高电压等级的车规级SiC功率芯片,首搭车型覆盖汉L EV、唐L EV、仰望U7、腾势N9。

在2020年—2024年间,碳化硅(SiC)车型已合计达百余款,其中800V以上的所有纯电车型均搭载了碳化硅(SiC)产品。可以说,SiC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势,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。

乘新能源汽车之势,功率半导体量价齐涨

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大,功率半导体也迎来了“量价齐飞”的增量蓝海。

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,今年上半年,我国汽车销量累计1565.3万辆,其中,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693.7万辆,同比增长超40%,渗透率达到了44.3%。在800V高压平台渗透率与SiC器件装车率双重驱动下,功率半导体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容,成为新能源汽车从“电动化”向“高效化”跃迁的主要受益者。

王传福此前曾表示,电动车对半导体的需求相较传统车对半导体的需求增加5-10倍。

这也就意味着,预计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功率器件应用的最大市场之一。

根据集微咨询测算,2024年SiC器件市场规模约200亿元,主要的增长动力来源于新能源汽车,包括新建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等需求。预计到2028年,中国SiC器件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,中国新能源汽车SiC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7.3%。

除市场规模,功率半导体的车用价值也在逐步上升。据英飞凌年报显示,新能源汽车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价值量达458.7美元,约为传统燃油车的5倍以上。IGBT约占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成本的37%,是电控系统中最核心的电子器件之一。

势不可挡的电动化趋势,量价齐飞的需求空间,让车规功率半导体等产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逐年提高,目前占比已经达到35%,金额约为160亿美元。

从供应端来看,多种功率半导体产品曾面临供需失衡。2020年起,车规级芯片市场持续遭受产需错配、消费电子需求挤占产能等不利因素,导致车规级芯片产能逐渐紧张,产品的平均交期也在不断拉长,该状况持续了3年之久。

直到2023年随着新建产能持续释放,平均周期得到了缓解,产能紧张的问题也有所改善。然而,在需求结构上,汽车缺芯情况虽得到大幅缓解,但MCU、IGBT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。

车用功率半导体的快速增长,让众多玩家纷纷加快了对车用功率半导体的布局。

功率器件(驱动)市场,自主企业三足鼎立

为契合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,英飞凌、安森美、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厂商正全力布局车用功率半导体,尤其是第三代半导体。此外,国产功率半导体厂商也开始在汽车功率半导体领域崭露头角。整体功率器件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。

晓莺说:碳化硅“上车”,功率器件开启新时代

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功率器件(驱动)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,比亚迪半导体以387.7万套的装机量高居榜首,市场份额达到30.9%。紧随其后的是中车时代半导体和芯联集成。其中,中车时代半导体的装机量为177.3万套,市场份额为14.1%,芯联集成装机量为107.2万套,市场份额为8.6%。

此外,英飞凌、意法半导体均占据了6.9%的市场份额,斯达半导体占据了6.8%的市场份额。

晓莺说:碳化硅“上车”,功率器件开启新时代

值得注意的是,在2025年1—4月的排名中,功率器件(驱动)的市场格局依旧延续了自主企业领跑的态势。其中,比亚迪半导体、中车时代半导体、士兰微三家以合计50.7%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,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。

具体来看,比亚迪半导体以105.0万套装机量稳居行业首位,市场份额为28%,显著领先于其他竞争者;中车时代半导体以54.25万套装机量位列第二,市场占有率为14.5%;士兰微则以30.83万套装机量位列第三,市场占有率为8.2%。

这三家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、产品性能及市场布局方面均表现出色。

比亚迪在电动汽车IGBT业务上堪称国内“王者”,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,同时覆盖IGBT芯片设计和制造、IGBT模组设计和制造、质控平台和新能源汽车应用等各个环节。得益于比亚迪汽车整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拉动,2024年,比亚迪首次出现在功率半导体全球市占率前十,达3.1%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超427万辆,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425万辆。

中车时代半导体则是凭借轨道交通技术积累拓展至汽车领域。在IGBT领域,中车时代电气目前已实现 650V-6500V IGBT全电压范围覆盖,并且自主设计、建造了全球首条8英寸高压 IGBT芯片专业生产线,攻克了高压IGBT制造关键技术和成套工艺,是国内唯一自主掌握高铁动力IGBT芯片及模块技术的企业。在今年4月上海车展上,中车时代电气正式发布助力汽车电动化、轻量化、智能网联化的C-Car平台,平台产品之一的C-Power220使用了自研的IGBT芯片。

晓莺说:碳化硅“上车”,功率器件开启新时代

图片来源:士兰微

士兰微通过IGBT芯片自主研发构建核心竞争力,为新能源乘用车提供高可靠性、高能效比的功率器件解决方案。作为国内少数实现IDM(设计—制造—封装一体化)模式的半导体企业,士兰微近年来通过技术突破、产能扩张与生态协同,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实现快速突破。据士兰微年报,公司2024年应用于汽车、光伏的IGBT和SiC(模块、器件)的营业收入达到22.61亿元,较2023年同期增长60%以上。

可以看到,当前竞争格局下,领先供应商已形成技术积累、制造体系与市场渠道的深度协同。

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,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功率器件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,比亚迪半导体、中车时代半导体、士兰微等企业将持续发挥既有优势,通过材料创新、工艺优化及模块化设计,为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系统升级提供更优质的功率器件支撑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除头部阵营外,斯达半导体、芯联集成、英飞凌、意法半导体、联合电子、宏微科技及芯聚能等企业亦在细分市场占据稳定份额。

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相关数据,这种梯次分布的市场结构,既体现了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与规模效应构建的护城河,也反映出专业化厂商通过差异化产品定位获取生存空间的市场规律。各层级企业通过系统集成能力、成本控制效率及客户响应速度的多维度竞争,共同推动着功率器件产业链的技术深化与生态完善。

SIC成技术制高点,车企争夺供应链话语权

在此前经历“缺芯”困境后,车企深刻意识到功率半导体作为新能源汽车“核心引擎”之一,其供应链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车量产节奏与技术迭代速度。

如今,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已从单纯的“零部件采购”升级为战略级布局领域,成为车企构建技术护城河的核心“战场”。除比亚迪之外,吉利、长城、奇瑞等头部车企也进行了相关布局。

2023年11月,长城汽车宣布,其自研自产IGBT功率模块成功落地,已在哈弗枭龙MAX上完成装车。长城汽车表示,自研自产IGBT为定向开发,不仅车型适配度更高、搭车更安全,从此不再被芯片短缺“卡”脖子,终端供应链更加稳定,同时其自研芯片从研发立项到技术落地仅用时14个月。

随着SiC芯片在电动汽车高压电驱平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目前SiC功率器件正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竞争的制高点。

事实上,国内车企自研SIC不仅是技术竞争,更是供应链话语权的争夺。短期来看,能为高端车型提供续航、快充、性能的硬指标支撑;长期来看,通过垂直整合降本增效,会避免在“电动心脏”上受制于人。

当前我国公开披露自研碳化硅芯片的车企,有比亚迪、理想、华为、长安汽车等,并在2025年以来取得诸多进展。

3月4日,长安汽车与重庆大学联合研发的SiC功率芯片首轮流片成功下线。该项目在2023年4月启动,此次流片下线的SiC功率芯片在耐压和阈值电压等关键参数上均表现出优秀的性能。器件耐压性能突出,击穿电压最高可达1700V以上;阈值电压一致性表现优异,通过率达到98%,实测值分布集中,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,在大批量使用时更易于配对,从而节约成本。

4月初,比亚迪正式对外公布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芯片,王传福更是在发布会上明确表态,这款芯片将优先满足国内需求,暂不对国外车企开放销售渠道。根据比亚迪官方公布的测试数据,这款被命名为“云辉1.0”的碳化硅功率芯片,在能效比上比传统硅基芯片提升了30%,散热表现提升25%,整体可靠性提升40%,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大幅优于目前市场主流产品。最关键的是,它的生产成本比同类进口芯片降低了约35%。

6月13日,理想汽车首次公开发布了新一代电驱动核心技术—自研高压碳化硅功率模块LPM(Li Power Module)。据悉,这款产品历时3年半完成了从设计到量产的全过程,搭载于理想i8中首发上市,并且未来会陆续搭载在所有理想纯电车型上。

晓莺说:碳化硅“上车”,功率器件开启新时代

理想自建碳化硅功率模块封装工厂,图片来源:理想汽车

作为理想汽车首款纯电SUV,理想i8刚刚于7月29日上市。理想i8全系均基于800V高压平台进行打造,搭载了自研碳化硅驱动电机 、自研 SiC 功率芯片和功率模块,在CLTC工况下拥有 93.08% 的电驱效率,零百公里加速时间最低只需 4.5s。续航方面,理想i8 的 CLTC 续航里程最高达到了 720 公里。

作为将碳化硅上车的第一家车企,马斯克却在2023年投资者日上宣布在特斯拉下一代动力平台中将削减75%的碳化硅,作为合计降低1000美元成本的手段之一。

一边是碳化硅加速上车,从高端车型不断下探渗透,一边是全球电动汽车龙头号称要大幅削减碳化硅用量。那么,碳化硅的未来,到底走向何方?

整体来看,硅基材料与碳化硅材料之间各有利弊,并无绝对的替代关系,只是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中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。当前从制造成本考虑,Si-IGBT与SiC器件将会互补共存。随着电动汽车需增大续航里程、提升功率密度和速度,变频器对耐压、功率损耗、开关频率及可靠性均有更高的要求,必将大量优先采用SiC器件。

作为新能源汽车的“电能指挥官”,功率器件在汽车电动化变革中扮演着核心角色。从IGBT到SiC,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着新能源汽车性能、效率和环保性的提升。比亚迪、中车时代半导体、士兰微等中国企业快速崛起,正抢占不断增长的功率半导体市场。如今,部分车企自研功率器件,不仅在技术上为自己增加核心竞争力,也将“中国芯”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未来,随着功率器件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国产化加速,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为全球交通的绿色转型注入强大动力。

精彩推荐